【1号故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公元181- 234 年)是我国古代政治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使人敬佩。在成都 武侯祠,有一副清代赵藩写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 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是后世对诸葛亮评价里面最有名的一 副。它一方面肯定了诸葛亮以“攻心“平定南中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没 有审时度势,发动多次劳而无功的北伐,最终将蜀国的国力挥霍一空, 致使其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 一个国家。
在汉末军阀割据、群雄争霸的夹缝中生存的刘备是很有抱负和胆识
的,他深 知人才之难得, 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礼 贤下士,“三顾茅庐“ 请诸葛亮出山做自己的得力助手。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短短 三百字的《隆中对》里,诸葛亮分析和预测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历 史趋势,从政治、军事、内政、外交诸方面作了精辟的分析,可以说它 是蜀汉开国的奠基石 ,无愧于千古奇策的赞誉 。
公元 223 年, 刘备病危,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中,以他的卓越才能稳定了局势,使蜀汉在“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 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下逐渐恢复了元气。其后两年,诸葛亮“六 月渡泸”、“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开创了一个“田畴辟,仓廪实,器 械利,积蓄饶”、 "吏不 容奸,人怀自励”的大 好局面。公 元 227 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前后经历了六七年,最 后以失败而告终。性格决定成败, 诸葛亮 ”出 师未捷身先死 ”的 悲剧, 跟他的完美型人格不无关系。
1 号完美型人格的人(以下简称 1 号)有责任感,重视承诺。这是诸葛亮的行事作风 ,也 是 他 一 生 坚 持 北 伐 的 原 因 。 公 元 223 年 , 刘 备 在 永安 病 危 , 向 诸 葛 亮 嘱 托 后 事时 说 :“君 才 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 ,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如 其 不 才 , 君 可 自 取 。“ 诸 葛 亮恸哭道:“ 臣 必 竭 心 尽 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刘禅继位后,诸 葛 亮被封为 武乡侯, 领益 州牧 ,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 的军、政、财, 事无 大 小 ,皆 由 诸 葛 亮决定,使 其 夙 兴 夜 寐,日理万机。 当他听 说司马懿评论他“食少事烦 ,岂能长久” 时 ,泣曰:“吾非 不 知 , 但 受 先 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是在用行动兑现自己 当初对刘备许下的“竭心尽力、死而后已”的承诺。正是有这样的承诺,诸 葛亮 坚 持 北 伐。 前 后 六 次 北 伐 中 原 ,每次出兵都要绕道祁山, 先 攻 长 安 而后望洛阳。祁山一带不光山高路险 , 而且尽是不毛之地,周旋 起来十分不便,根本不宜做长 久打算。但诸葛亮还是不辞劳苦,八年间六出祁山。他这么做的目的,无 非是为了“克复中原,匡扶汉室”。
同时,1 号为了将事情做 到完美,他 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非常谨慎。在北伐的过程中,大将魏延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策略,但 是诸葛亮没有采纳,因为他认为太冒险。遂西出祁山,结果马谡失街亭, 战局对蜀国越来越不利。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持保守的态度。魏延多次要求领兵百万,但诸葛亮始终不予批准,事必躬亲 , 结果积劳成疾, 最后病死在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