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型之名,与我来一场生命的探索之旅!
写在前面
本系列前面前面两篇文章说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是需要用新的方式来加以理解。用重构的方式来打造一个有接纳氛围的大环境或者小环境,让不同背景、爱好、追求、理念、文化的人能够彼此兼容,在同一个社会里面好好生活。
那么,在遇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可以重构,那具体的问题应该如何重构、解决呢?
>>>>
声明
本文整理自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三连生活周刊》2019年第46期的封面讲解。因其理念和看法与九型人格相近,参考九型人格观点,整理于此,与大家共同学习。
文/鲍俊伊 图片来自网络
重构,用一个健全可发展的体系去认识我们面对的“问题”。而在理解、接纳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探索一种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先给大家举个例子。
在精神上有一种疾病要做:自闭症,也被称为孤独症。
患有自闭症的人从小就跟所谓大多数孩子不一样,他们的语言、交往的方式都有一些奇怪。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不喜欢与别人有太多的亲近接触,如果大人触碰他的身体,他会很警惕到甚至惊恐的状态。
在一篇报道中,一个自闭症培训机构认为既然孩子们有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来改变它。所以他们采取了一种叫做拥抱疗法的方式,让害怕拥抱的孩子,去与有爱心的老师进行拥抱。一开始孩子紧张、尖叫、惊恐,可是如果时间一长,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个并不可怕,能够感受到老师们的爱,然后放松下来。这样,孩子们的病会不会好呢?
但是,这个实践的结果不如人意。最后被很多人批判。
他们抱着最善意的心愿,然后让孩子们陷入痛苦当中。这就是因为我们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
学过九型人格的同学们都知道,很多排斥与他人接触的孩子,也许只是社交本能发展不足,也就是所谓的缺社群。在九型人格中的4号、5号孩子,也会显得比较独特,比较孤独。
我们会错误的把不同当成是问题。
然后,既然是问题,就需要扭转、改变。上面案例中的“拥抱”就是把我们正常普通人认为好的东西、应该有的东西灌输到那些异常人的身上。
可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和我们平常解决 “问题”的方式很不相同。
这个故事就蕴藏了新的思路。
一个孩子好像有自闭症,而父母是正常人。爸妈想要拥抱这个孩子,并不只是想要拥抱他,而是希望传递父母的关爱,和孩子确认亲子关系的链接。而父母其实知道,这样的拥抱可能是会伤害孩子。于是,爸爸妈妈就与孩子约定,当需要表达的时候,就有五指张开,用指尖对准指尖的方式,去传递“我是爱你的”。这种接触,传递了关爱,又不至于让孩子不舒服。
通过一点创意,照顾了亲子双方的需要。
尽管这是小众、特殊的方式,但对于这个家庭,这是有意义的。这个情节,也代表一种好的解决方式,我们不需要改变自己。
我们不需要通过拥抱或者其他充满善意的治疗方式,去掉一个人身上“不合常规”的部分。我们不需要改变,可以让他做自己,也可以让这个人去和社会大多数人产生一个好的互动、沟通、链接。
这样的一个思考方式,会让我们在新的时代与新的文化背景当中,带来新的解决问题的可能。也许,对于社交回避型的人来说,不需要逼着自己去享受社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去工作、交友、谈恋爱,达到一个与人相处不消耗、不排斥的状态,而非从“不喜欢社交”到“享受社交”的状态。
一个抑郁的人,很多大学出现了学生抑郁的现象,然后孩子的父母就想要通过各种治疗,让孩子可以回复到正常的状态甚至超常的状态,以去追求更高的成就和人生。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真的需要那样高的标准去达到社会的要求吗?
也许他需要休息,去面对自己从来没有面对的问题,去承认抑郁的另一面—— 目前有很多事情做不到,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对自己好一点、宽容一点。
这样问题的解决,可能不仅是要靠心理学和一些传统的干预方案,可能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接纳,还有社会多一些对不同人的包容。对于每个人来说,不管你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或者你对自己有自己的定义—— 健康的人、怪异的人、病人等等。
这与九型中每个人有自己的型号、副型和状态一样。然后,在了解不同、彼此尊重、接纳包容的氛围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交流。
也许在以后,我们今天认为是有问题的状态,在以后都只是我们不同人的个性和达成合作的桥梁。
本次系列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