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阶层的真义和目的
九型人格源自把集中点放在各种人的生活模式以及人际关係,属于类型学的一种。我区分了不同型号的特徵, 选出最接近自已性格特徵的型号。这是一个神奇的发现和发掘旅程,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自身或亲友、同事不为我们所知的一些个性特质。
九型人格就像一张完整的生命地图, 引领你探索内心世界的不同范畴。 某层次上, 每个人都具有九种人格的性格特徵。有些特徵是我们的形像, 有些特徵则不太明显。 所以当讲到某人属于7号, 意思是7号是他的主流性格,其它型号的性格特徵也不同层次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结构之中。暸解这点有助我们把九型人格充份应用在自己或他人身上。
事实上, 九型人格的符号像徵着九种型号不是九个独立的点, 而是充满着爆炸性及互动的整体, 以特定的方式有意义地流动。第四道(the fourth way)的传统, 即九型人格的起源, 强调九种符号并不是九个静止的类别, 而是充满动力的一个整体,强调九型人格的流动性, 以有助个人成长为依归, 学习开放自己, 体验“活在当下”, 而非单单把各人分类。
我们基本上利用九型人格这套工具带各人深入地探索自我。 过程中能清楚看见何谓自我固定型像(ego fixation), 虽然这并非我们教导九型人格的最终目标。 (性格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必需的, 但正因这根深蒂固的性格, 我们享受不到满足, 智慧, 安宁, 爱, 力量, 及Gurdjieff 形容把人类至善真正显露的一切特质。 我们并不是说“自我”或“性格”是一个错误, 因为他们都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有用的角式, 是各人得以瞭解真我的踏脚石,但“自我”或“性格”又偏偏成为各人追寻真我的绊脚石。九型人格这套工具正正可以用来区分“自我”或“性格”的实质功能, 而“自我”或“性格”却不是人类灵性的精髓。
我们的基本型号决定了我们如何尝试去补偿和真我脱离的那一个部份。自孩提时起, 我们便逐渐和真我脱离。 这脱离带来严重的后果, 彷彿把我们一步一步带离我们原来置身的完美世界。于是三个中心, 背后带着深层的“自我”情感反应, 包括愤怒, 恐惧和羞愧。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必会经历到逐渐和真我失去联繫, 慢慢形成了九种不同的“自我”模式。为了减低与真我失去联繫的痛楚, 各人因应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 慢慢发展出不同的策略以减低这种痛楚。我们也利用这些不同的策略来应付孩提时侯生活环境的缺乏, 比方双亲不能满足我们、或社会未能供给我们的。
到最后, 我们的“自我”衹能够轻度保护我们, 以不受与真我失去联繫的痛楚所困扰。假使我们成长自健康富足的保育环境,长大以后, 我们的“自我”也能适当地发挥功能, 帮助我们渡过生命裡艰难的日子。即使如此, 我们还是感到失落, 不满, 内心深处燃起了一把火, 渴望寻回真我,不再随波逐流, 不再盲目接受假象为真相。只有这样, 才能面对和寻回自己灵性的精髓, 那真实完整的自己。
Oscar Ichazo 把“真我”或“个性本质”, 和“自我”或“性格”作出了区分。 他形容美德、灵性的想法, 是“真我”或“个性本质”的显现, 异类的情绪 (passion) 和 固有模式 (fixation)就是“自我”或“性格”的反映。能活出每一秒, 随时随刻都感受自己的感受, 体验自己的体验, 知悉自己身体, 思想, 情感每分每刻的感受和体验, 就是向着活在当下迈进。
当然,由 “自我”或““性格” 迈向“真我”或“个性本质”, 并不是靠按个键就成功的 。 大部份人在“自我”或“性格”的遮掩下生活良久, 怎会一朝醒来突然决定要活出“真我”呢? 也许有人会因为生命中一些重大的变故, 有所领悟而找到突破,但这些个桉真是沧海一粟。一般人活着会有间歇的醒觉, 短暂时间能活在当下, 知道我们的“真我”或“个性本质” 并不是我们的“自我”或“性格”。我们越能活在当下, 便越能分办出“自我” 不是“真我”, “真我”不是“个性本质”。
早于1973年, Don Riso已开始建立一套有阶层的模式, 就是九个型号会在不同的时段取决处于不同的心理健康程度, 因而有着不一样的表现,视乎当时那个人在心理上是健康, 一般还是不健康。 每个人的基本型号都不会改变, 但健康程度就会因应每人在每个不同的时段, 不同的状态而波动。 但波动的模式却因他的型号、身处的健康层面而有迹可寻。 九型人格的发展层次提供了怎样活得更自由, 更醒觉, 更活在当下的渠道。
在1977年, Don Riso建立了每个层面的基本模式和意义。 健康, 一般, 或不健康层面又各有三个层次。 换言之, 每个型号都有九个阶层。
发展层次:
健康层面
1 自由层面: 超越自我 - 平衡和自由
2 心理能力的水平:以一个特殊方式去作自我辨别
3 回馒社会的水平: 经营以一个有建设性的方式来经营自我, 成功地昇华
Average
4 固定型像的水平:失去了与生命激情的联系, 「性格昏睡状态」的起点-,自我角色的设正
5 人际关係冲突的水平: 得到自我的需要和控制环境 –焦黠在操纵和自我防卫
6 过度补偿的水平: 自我膨胀,自我身分的防御。 要求其他人现实支持自我的议程
不健康层面
7 侵害的水平: 违犯自我的意愿以维护自己。 虐待, 贬低他人, 绝望(病慈行为出现)
8 错觉和强迫的水平: 自我出于控制, 与现实脱离(主要病态人格)
9 病理性破坏的水平: 极端病态或死亡(精神病)
有了这九个层面, 九型人格的模式变得更完善, 更能让我们从纵横两面深入浅出地捡视自己, 瞭解自己, 活出真我。
健康层面
一般层面
不健康层面
各人可以利用这个健康层次指标的理论基础去瞭解自己在某个时段座落于那一层面, 并帮助自己变得更醒觉, 更能儘早提昇身处的层次。 Ken Wilbur 这样说过, 这个健康层次指标使心理学说变得更完整,更实用。
“自我”或“性格”为了找到它本身的存在基础, 而带来基本恐惧( basic fear) 及基本慾望 (basic desire)。 它们有着固定的模式。 透过基本恐惧及基本慾望的相互作用, 我们在连续体指标的健康层次会下降。 我们不敢面对自己, 越是这样, 越是远离 “真我”, 不能活在当下, 体验不到真实或自由。 足见这个健康层次指标不单描述一个把“自我”,“性格” 或 “身份”看成“真我”, 也让我利们清楚看见在心理上和心灵上都活在恐惧, 依恋和幻想的世界裡。
九个发展层次裡的每一个层次都测量出我们的“自我固定型像”有多根深蒂固。越恶化,即朝向不健康、神经质方向发展, 我们越依附自己的防御基制。 越朝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我们越能活出各种人格型态的优点。 随着我们身处的层次, 我们的本性 (instinct) ,自我保存 (self preservation), 感性 (sexual), 社交 (social))也有不同的表现。
以下的发展层次图撮要精简的记录了每一个层次发生甚麽事:
健康层面
释放和自由的层次。 克服和战胜了基本恐惧, 释放了自我, 开始实现自己, 活出 “真我”。 同时, 基本慾望也获得满足。
心理能力的层次。 我们在基本恐惧面前退缩, 在这个层次, 基本慾望开始出现, “自我” 和防卫基制慢慢萌芽, 试图平衡我们在基本恐惧面前退缩的焦虑。
社会价值的层次。 “自我”有建设性地发挥效能, 但被防卫基制保护。 但仍可以带给别人健康的社会特性。
一般层面
不平衡的层次。 越脱离“真我”, 活出“自我”, 我们的基本慾望越得不到满足, 基本恐惧变得更严重, 防卫基制越快这发展, 使我们得不到平衡。
人际关係冲突的层次。 “自我”尽力控制环境来满足基本慾望。 这人变得老在支配, 操控, 防卫。 如果失败, 这人会更焦虑, 跌入退化的陷阱。
过份补偿的层次。 基本慾望越得不到满足, 这人越焦虑。 为了满足基本慾望, 逃避基本恐惧, 这人变得十分自我, 只集中去满足基本慾望, 显露出极端的行为。
不健康层面
冒犯的层次。 防卫基制不能有效操作, 这人的“自我”会不顾一切去满足基本慾望。 过程中冒犯了自己, 冒犯了别人也绝不介意。 这人开始出现病态。
妄想和强廹行为的层次。 焦虑不断加剧, 令到“自我”失控, 和现实脱离。 出现人格失调, 有错觉, 妄想。
病态的自毁层次。 精神错乱, 整个人崩渍, 更严重会出现自我毁灭。
这个健康层次指标的理论基础也会发出警号, 警告我们, 使我及时醒觉, 活在当下, 不要再往不健康的层次滑落。 这个连续体指标也帮助我们找出自己的基本型号。 每个不同型号带着那型号特有的关注事项, 这些事项不断重覆, 明白这些事项让我们可以即时醒觉, 不被“自我” 操控, 及时活于当下。 我们也逐渐看到存在于我们心裡的1号特徵, 2号特徵, 3号特徵等。
这个健康层次指标的理论基础教会我们要有耐性。 切记善待自己,从而学会善待他人或其他型号的人,亦引发出其他人温和包容地发掘自己, 善待自己。
别为了一时未达到目标而沮丧气馁, 这是个人发展的大碍。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觉醒, 不要批评自己的行为, 更不用埋怨自己悟性差。 这样我们オ能乐此不疲地去体验真实的体验。 只有这样, 真正的蜕变才会发生。
人格型态并非一成不变,它伴随着每个人心灵的成长或退化而改变。但是仍会有一个稳定的中心点, 令我们感觉最自然, 最适意。 某时某刻由于某些正面的体验使我们暂时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我们反而不习惯。 要经历了无数真实自由的体验, 我们才能摆脱“自我”或“性格”的束搏,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 也不是一时三刻提昇了自己的层次就等于我们成功了。 即使把我们的中心点 (Centre of Gravity) 提高一个层次, 效果己非凡显着, 我们也大大地转变了。
苏菲派的 “三个旅程”如下:
活在“当下” 之旅 – 真正能活在此时此地。
带有“当下”之旅 –我们与“当下”发生了关係, 但有时接近, 有时疏离。
通往 “当下”之旅 – 我们会察觉 “自我”或“性格”不断发出讯号, 诱使我们放弃。
让“自我”或“性格”稳定下来。
紧记到达第一层次不等于我们去到了终点, 我们只是去到了活在“当下” 之旅的起步点。在迷失溷乱之际, 别忘了深吸一口气, 提醒自己继续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