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中的 9 号人格
《兵临城下》是一部十分难得的战争片,这部影片没有把项点放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上 ,也没有让特效的光芒掩盖影片的内涵 ,而是以一种深沉严肃的视角控诉战争的无情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苦难。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泉 ,成功塑造了弹无虚发的神枪手瓦西里的英雄形象 。该片与那些炫耀英雄主义的大制作影片截然不同,它没有慷慨激昂地赞颂爱国主义,而是从人性的角 度出发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它所刻画的英雄朴实无华,更像是平民精神的代表,处处可见以平民自 居的调停者的影子。
作为调停者的代表人物,瓦西里性情温和,个性内敛,毫无侵略性与攻击性 ,尽管他处在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对待战友他十分友善.对待崇拜自己的小 孩沙查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温情。他嘴角淡淡的微笑像寒冬里的阳光一样,给处在残酷环堎中的人们带来了些许温暖 。他不但与士兵相处和睦,而且与政委丹尼洛夫结下了友谊 。作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对战争一样是恐惧的,虽然和平是一种奢望,但是他愿意通过参战的方式来换得和平 ,因为只有打败纳粹德国 ,人类才能乔到和平的曙光。
像其他曲停者一样,瓦西里不爱出风头,瓦西里之所以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是时代和环境所迫。当政委丹尼洛夫亲眼目睹了瓦西里在瞬间接连击毙五名敌人的射击本领时,立刻被这位年轻 的新兵深深震撼了。在上级的高压政策下,政委丹尼洛夫力荐瓦西里 ,主张把他塑造成英勇无畏的大英雄 ,以此 来鼓舞苏联军人的士气。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了 ,瓦西里的照片屡见报端,报纸连篇累牍地报迫他的事迹,几乎每天都统计他击毙敌军的数扯。千是这个五岁就能射杀野狼的瓦西 里变成了弹无虚发的神射手。开始的时候瓦西里并不反对这种做法 ,不是因为他虚荣,而是因为他很愿意为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出力 。当苏联军民都对他无比崇拜 ,甚至有很多人纷纷给他写信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有了波动,他不愿意只强调自己的作用,所以当收到一个煤矿 工人的来信时,他用探询的口吻间政委丹尼洛夫可不可以不单纯强调一个人作战的力员,政委丹尼洛夫说可以自由发挥,比如说可以在回信中写“你们为国家产煤做的贡献也一样重要“。当报纸和媒体把瓦西里神化的时候,瓦西里感到很不愉快,他甚至对政委丹尼洛夫说报纸已经把他塑造得连自己也认不出来了。
调停者容易满足,渴望过上安定平稳的生活 ,因 为没有野心 ,平紫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然而却懂得珍视眼前的生活,并且从 不怨夭尤人,总是随 遇而安 。这方面的特点在瓦西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生于乱世,打尽了炮火硝烟和鲜血淋漓的尸体,瓦西 里对生活没有太多渴望,只要能活抒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看到尚未战亡的士兵们载歌载舞时,他对女 友塔尼亚说.” 他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多 活一天就是赚了 ,得 到一杯茶、一包香烟都值得庆祝,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自己活疗的最后 一天。”他理解士兵们的心态,因为他的心态也是这样的。他又给塔尼亚讲了一个有关森林里的狼和驴的笑话,并向塔尼亚诉说自己的梦想,他说如果能活下来想到工厂里 做工。他的理想质朴、纯净、感人,是那么简单,那么平民化,一点儿都不像一个英雄的想法 ,但是他需求的就是这种平凡安逸的生活 。
像所有调停者一样,瓦西 里不喜欢冲突,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喜欢采取回避的方式 。当他与政委丹尼洛夫发生冲突的时候,他 没有费尽心思来化解冲突,而是选择让一切顺其自然。政委丹尼洛夫和瓦西里都十分喜欢美丽的塔尼亚,两个人由朋友变成了情敌。政委丹尼洛夫妒忌瓦西里 的射击天赋,也妒忌瓦西里拥有能够俘获塔尼亚芳心的魅力,于是不但疏远了瓦西里,而且还坻毁 瓦西里的人格。但是对千政委丹尼洛夫的一系列做法,瓦西里无动于衷 ,他既没有与政委丹尼洛夫公开对抗,也没有想方设法缓和两个人的关系 ,直到政委丹尼洛夫临死前向他坦白心声 、为自己曾经妒忌他道歉,两个人心里的扢疼才最终解开。
瓦西里神射手的名声引起了德国上校的注意,千是两个人展开了精彩的殊死较址 。砐终,瓦西里击毙了德国上校,并与女友塔尼亚厘逢 。这样的结局似乎已经很美满,使 这部充满残酷色调的影片投射出一股温馨的暖意。
瓦西里是调停者当中的精英人物,射击时他眼神犀利、反应迅捷,几乎弹无虚发,他的技艺堪 称传奇。然而他又是平民精神的代表 ,他从未想挣脱平凡 ,平凡是他的追求和梦想 。无情的战争使他不敢有太多奢望,但是严酷的环境使他懂得了及时珍惜眼前幸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