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
1号童年模式:1号人对保护者没有认同感,而这一角色通常是由父亲或者是父亲的形象担任的。1号人觉得,在幼年时期,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和支持:有时因为太严格,有时候太专断,有时候太模糊,甚至有时候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指导和支持。不管是因为什么,幼小的1号人都对他们得到的指导和锻炼有很深的挫折感。因此他们觉得必须建立自己的指导原则和规则,这常常比家庭中的规则还要严格得多。事实上,幼小的1号人会说:“我要成为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来的人。我的要求比任何人都高,所以我永远不会有麻烦。在别人惩罚我之前,我先要惩罚自己。”当然,这样的想法也是一个人的道德观。成年后的1号人仍然依靠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基本恐惧:堕落、不完美、变得不好。
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正直,做个好人。
二号
2号童年模式:对父亲或者是父亲的形象的认同存在矛盾。主要因素在于,在童年时期,2号人通过为他人服务或者是取悦家人来试着融入家庭,换取家人的爱和赞赏。在更深(通常是潜意识)的层面上,他们觉得自己不被家庭的家长,即控制、管理家庭的人所喜爱。这个角色大多数时候是由父亲扮演的。为了消除这种不受重视的感觉,他们会在父母与其他兄弟姐妹面前扮演“小爸爸”或者是“小妈妈”的角色。当他们成年以后,仍然不能从这样的角色里走出来。
基本恐惧: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爱,不被人们所需要而孤单一人。
基本欲望:感受到自己被爱。
三号
3号童年模式:3号人对母亲或者是母亲的形象有正面的认同。关键原因在于,3号人从童年时期起,就开始相信只有表现好,或者是取得成就,才能得到爱,得到别人的重视。在一个更深(通常是潜意识)的层面上,他们常常依恋家庭当中负责照顾大家、在感情上维系家庭的人,这个角色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母亲扮演的。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所有东西,他们会试着做一切能让照顾他们的人感到高兴的事。因此他们常常不自觉的去用自己的成就弥补家庭中不光彩的东西,努力成为家庭英雄。当他们成年以后,仍然不能从这样的角色里走出来。
基本恐惧:感觉自己无足轻重。
基本欲望:觉得自己很有价值。